厚壳海菊蛤

Spondylus squamosus   Schreibers
   

  11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贝壳较大,一般大者壳长可达100mm,壳质极坚厚,壳形有变化,多呈长卵圆形、三角圆形或椭圆形。左右两壳大小相等,膨胀也较相等。壳背缘较直,腹缘近圆形。壳顶稍凸,约位于背缘中部,壳顶前方和后方有壳耳;两壳耳稍小,略呈三角形。壳表具有放射主肋10条左右;放射肋稍宽,密而较深;肋上伸出许多较平的叶状棘,一般近壳缘棘逐渐加大,老个体生长棘易脱落。两主肋间一般距离较大,还有数条深紫色而较密集的细放射肋。壳表呈微黑色,常具灰白色的肋和棘。壳顶多具紫褐色斑点;斑点多呈放射状排列,有时顶部被磨损而不明显。贝壳内面呈白色,闭壳肌痕较明显,常略凸起。壳周缘具细缺刻,沿壳缘还有褐色环带。两壳铰合部各有两个较大的钩状主齿;韧带呈黑褐色,位于两主齿间的韧带槽中。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80.5 93.0 55.0
2 61.0 62.5 45.0
3 59.5 61.8 45.0

大小
生物学

暖水性种,多栖息在潮间带至潮下带2Om左右的浅水水域,营固着生活,以右壳固着在岩石或珊瑚礁等物体上,壳表常被海绵、苔藓及贝类等动物附着。

生境信息

暖水性种,多栖息在潮间带至潮下带2Om左右的浅水水域,营固着生活,以右壳固着在岩石或珊瑚礁等物体上,壳表常被海绵、苔藓及贝类等动物附着。

海拔范围

暖水性种,多栖息在潮间带至潮下带2Om左右的浅水水域,营固着生活,以右壳固着在岩石或珊瑚礁等物体上,壳表常被海绵、苔藓及贝类等动物附着。

国外分布

日本纪伊以南,菲律宾,摩鹿加,新几内亚,澳大利亚,新喀里多尼亚。

国内分布

台湾西部,广西涠洲,海南新盈、三亚、东洲,西沙群岛永兴岛、赵述
岛、东岛、晋卿岛、中建岛、琛航岛、石岛、金银岛、羚羊礁、广金岛及南沙群岛(分
布图22)

经济意义

闭壳肌较肥大,肉质部可食用。贝壳可做贝雕的原料或烧石灰、做贝扣等,此外它也可入药,亦有清热、祛痰的作用。

经济用途

闭壳肌较肥大,肉质部可食用。贝壳可做贝雕的原料或烧石灰、做贝扣等,此外它也可入药,亦有清热、祛痰的作用。